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倭国人的底色是自卑(2/3)
夏枯,没人在意他们是否活着,更没人在意他们是否来过。
这种自卑更造成了一件基本事实,那就是倭国需要一个他者,对他们的生产生活、军事政治进行横加干涉,而且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更加心安理得。
更加直白的讲,倭人要心安理得活着,他们头上必须要有一个活爹管着。
作为大明人,如果不是熊廷弼在倭国生活了很久,他也不能理解倭国的种种。
要想理解倭国的一切,解释倭国的问题,从倭人骨子里带着的自卑,以及这种自卑异化之下,灵性的扭曲出发,就能非常简单的理解了。
“我下令让城中的武士,兵分三路,对德川家康进行进攻之事,准备的如何了?”熊廷弼收起了思绪,问起了他的命令。
袁政大声的说道:“已经全都准备好了,所有人都在枕戈待旦,只等阁下一声令下了!让日本笼罩在阁下的仁慈和怜悯之下!”
熊廷弼不用说服袁政、袁直,不用说服这些武士,他只需要下令就可以了,皇帝陛下,把问题想的有点复杂了。
要说疯狂,织田信长、丰臣秀吉制定的先入朝鲜、再入大明的入唐战略,更加疯狂。
可是仍然有十五万的武士,跟着这个疯狂的战略,入寇朝鲜。
熊廷弼的三路进攻,是为了关东平原的繁荣昌盛,是为了倭国新时代的到来,在这种氛围之下,他的计划,并不算疯狂。
这些武士,是江户川最大的不稳定因素。
他们在城中肆意凌辱城中的贫民百姓,甚至在最开始的时候,随意杀人,以至于乡野之民,不敢入城。
这些武士出城就会劫掠,已经完成均田的百姓,这种劫掠包含了报复性质。
这些武士甚至不敢抱怨主持了还田的熊廷弼,而是将手中的武器,对准了那些均田、改姓的百姓,认为这些百姓们抢走了他们的田产,下手极其狠毒。
这些武士,就是暴力失控后的结果,倭国没有办法,去约束这些武士,因为任何一个大名,都需要依靠武士们进行征伐。
“毛利辉元和德川家康,你们觉得谁会赢呢?”熊廷弼问了一个问题。
袁政和袁直互相看了一眼,袁政才开口说道:“他们谁胜谁负,到最后都不会是总督的对手!我觉得毛利辉元稍微强一点,无论是水师还是陆军,都要更加强大一些。”
袁直思索了片刻才摇头说道:“我觉得是德川家康,因为德川家康更加危险,他太能隐忍了,而且十分的阴毒,他就像是藏在阴影里的毒蛇,而且他做事,从来都不择手段,坏人总是会笑到最后。”
德川家康的绰号是老狐狸,这已经是夸奖了,倭国的大名们,总是认为,织田信长死于德川家康的阴谋,哪怕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一直是同盟。
德川家康还有另外一个绰号,倭国司马懿。
熊廷弼点头说道:“我也觉得是德川家康,我在石见银山跟毛利辉元打过交道,他多次想要夺回石见银山,发现做不到后,他选择了跟我议和,议和之后,他讨要了那些阵亡武士的遗骸。”
毛利辉元讨要阵亡武士的遗骸,这是熊廷弼没想到的,和倭国交手了无数次,这是第一次有大名讨要遗骸,证明在毛利辉元眼里,这些武士是个人,而不是工具,这已经非常难得了。
在倭国这种乱战的局面下,坏人的确有更大的可能笑到最后。
毛利辉元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,他其实不太擅长打仗,也就是军事天赋不强,所以他只能倚仗那些家督们,而倭国普遍存在的下克上风气,让毛利辉元又无法完全信任这些家督。
这种不信任,到了战场上,是极其致命的。
无论是毛利辉元赢了,还是德川家康赢,都是三五年之后的事儿了,两个集团的争斗,不会那么快的落下帷幕,等到三五年之后,二人无论是谁,都没有威胁关东平原的能力。
完成了部分还田的关东平原,按照倭国石高换算的话,熊廷弼现在算是百万石的大名,势力已经晋升顶流。
精耕细作的农业种植,从大明来的农具、种子,都给这片充满火山灰十分肥沃的土地,带来了新的生机。
熊廷弼缺的是时间,他只要三到五年,就能把这些田土产出,转换为强横的战斗力,而倭国因为内斗,三五年内,不可能大举进攻关东平原。
三路进攻的战略,向北、向南、向西的征伐,目的只有一个,消灭不稳定因素武士集团,维持统治。
该下手的时候,熊廷弼从不手软。
“军屯卫所。”熊廷弼开始推行第二阶段的命令,在关东平原建立军屯卫所,均田是为了让武士进城,不是在乡野祸害农夫。
而军屯卫所,是对倭人最好的管理办法。
军屯卫所这个制度的韧性和作用,大明早就用时间证实过了。
只不过倭国推行这个政令,还存在许多的困难,首先卫所的儒学堂,就难以设立,倭国缺少足够的读书人,当然对于初步建设的军屯卫所而言,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儒学堂。
初步建立的军屯卫所主要是屯田和粮食自给自足。
而这也是要将武士消灭的原因,这些武士,吃的实在是太多了,而且他们还很喜欢喝酒。
熊廷弼开始安排在整个关东平原推行军屯卫所的政令,这个政策比较复杂,初步的构想,也仅仅是类似于营田法的营庄,主要是先把道路、桥梁修通,而后再派遣京营锐卒分镇管理,垦荒、屯田,对田土产出进行管理等等。
这些事错综复杂,熊廷弼在讲,袁政和袁直听着听着就有点迷茫了起来。
“算了,我怎么说,你们怎么做就是。”熊廷弼放弃了讲解其中的原理,而是换了一种方式,指令式行政。
他倒是想讲明白那些道理,可袁政和袁直真的听不懂。
比如他讲到了粮仓的仓储和管理,这涉及到了民运税粮和官解税粮的区别。
袁政和袁直就提出:直接让百姓把需要交的粮食运到江户城,不就解决了吗?如果不能如期缴纳,就立刻派出武士进剿,才是正确的做法。
比如他讲基于军屯卫所的军事建设,反腐是必须的,军队是秩序建立过程唯一现实存在的东西,军队戡乱,江山社稷稳定,生产开始恢复,普遍共识获得认可,道德开始出现,基于道德的秩序逐渐健全。
一旦军队这个压舱石,发生了变色,整个秩序就会走样,同样军队不变色,那么秩序再乱,也不会脱离正确的方向,就不会失道。
这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,可是袁政和袁直则发出了疑惑,查军队的帐,这莫不是疯了?
道理讲不通,熊廷弼也不再讲了,指令式行政,成为了熊廷弼的习惯。
熊廷弼放弃了教化的想法,他很早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,不要试图去改变任何一个人的观念,因为那是他过去的总和。
倭国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,整个倭国,人人心中有自己,人人心中有派系,为所不多的人心里有抱负,只有极个别的人,勉强算是心里有穷民苦力和百姓。
更加直白的说,倭国的肉食者,统治阶级,几乎人人都是畜生,猪狗不如。
比如织田信长,三
界王小说提供了吾谁与归创作的《朕真的不务正业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倭国人的底色是自卑在线免费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