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七十章 :失陷(1/3)
峰峦如聚,波涛如怒,山河表里潼关路。
望西都,意踌躇。
伤心秦汉经行处,宫阙万间都做了土。
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
潼关自建成的那一日,他的命运就和长安息息相关。
而自大唐定都长安以来,潼关的每一次失陷,都意味着一场大乱将在开始。
只是过去,有无数忠诚志士死不旋踵,千里勤王,但在广明元年,大唐还有这样的忠臣吗?
……
潼关位于崤函谷道的最西端,因大河在关内南流,潼激关山,因谓之潼关。
在春秋时这里就有一关,名为桃林塞,到了汉末后,正式建立,从此就成了“三秦锁钥”“四镇咽喉”,也自然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。
作为天下第一雄关,潼关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关城,而是一系列完整的复合关城、堡寨、烽燧的复合防御体系。
再加上这里地势险要,北有大河天堑,南有秦岭屏障,渭河、洛河会黄河抱关而下。
大河与秦岭之间是自东而西由远望沟、潼洛川间隔的牛头原、麟趾原、凤翼原,形成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。
从东汉末年开始,潼关的关城是建立在麟趾原上的,依地势西起禁沟而东向延伸。
但后来因为大河变化,河道北移,在关北露出了一段河道。
所以在大唐天授二年,朝廷移关城于麟趾原下、也就是黄河南岸的那段河道上,形成了关门扼九州,飞鸟不能逾的完备防御。
而以关城为中心,南以禁沟与十二连城为阻障,东以金陡关和黄巷坂为突出前部,相互呼应,唇齿相依。
禁沟是潼关南侧纵贯秦岭的天然峡谷,北接潼河、南抵蒿岔峪口,长约三十里,是敌军绕开潼关主城、迂回入关的唯一通道。
所以朝廷在禁沟的西岸山麓上布置了十二道城寨,号十二连城。
每城相隔三里,一旦哪里看见敌军,就会点起烽火,关内的援军就会抵达。
天宝十五载,安禄山部将崔乾祐曾试图从禁沟迂回,被十二连城守军发现并点燃烽火。
潼关守将哥舒翰只派遣三千兵力就封锁了沟口,将叛军给挡在了沟下,由此可见这套防御体系的险要。
而在安史之乱以后,朝廷更是意识到禁沟防御的重要性,当年代宗皇帝专门规定了,各城台烽燧必须要储备三月之粮,确保即便围困也能继续坚守。
但制度从来只是制度,能不能落实从来就是看人。
……
此时潼关内,一片愁云惨淡。
张承范和齐克让都是连气都没来得及喘一下,就参与了白日的战斗,这会全军是又饿又累。
张承范用带来的粮食勉强做了一顿饭,又将随军的辎重和财货全部发下去,这才让士气稍微稳定了一下,可这点粮食就只能够吃三日的。
三日一到,再没有援兵和粮草,潼关就是再险要也守不住。
毕竟再厉害的关,没有人守,那不还是白费?
所以张承范和齐克让商量了一下,决定得让陛下晓得事情的严重性,于是二人合写了一份军报,详细说了潼关的情况:
“臣离京六日,甲卒未增一人,馈饷未闻影响。”
“到关之日,巨寇已来,以二千余人拒六十万众,外军饥溃,踏开禁坑。臣之失守,鼎镬甘心。”
“朝廷谋臣,愧颜何寄!或闻陛下已议西巡,苟銮舆一动,由上下土崩。”
“臣敢以犹生之躯奋冒死之语,愿与近密及宰臣熟议,急征兵以救关防,则高祖、太宗之业庶几犹可扶持,使黄巢继安禄山之亡,微臣胜哥舒翰之死!”
由此可见,此时的张承范和齐克让已是多么绝望。
……
翌日,黄巢大军继续猛攻潼关,张承范率军全力抵御,从凌晨寅时到下午申时,关上的箭镞已尽,只能用石块掷击贼军。
同时后方的华州刺史裴虔领壮夫三千,来潼关支军。
而就是当夜,黄巢军已从地方向导口中得知了禁沟情况,令尚让带领大军一万二直驱沟中,掘土填沟。
坡上的连城因为全是老弱病残,根本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,就被尚让亲领的陷阵队给袭杀,如此大军越过禁沟,将关楼全部焚毁。
得到消息的张承范立即分出八百名神策军,由王师会率领前去守卫禁坑。
可当王师会赶到时,尚让大军已经通过,并于凌晨绕到潼关后方,与前面的黄巢主力夹攻潼关。
……
当时还在路上的华州刺史裴虔得知尚让部已绕到关后,决定带着所部州兵、民夫袭击尚让部。
可队伍还没靠近尚让军,前队只是看到无数火把便胆寒大溃,余众也纷纷溃逃,势不可止。
裴虔想再战,甚至亲自在道边向溃散下来的州兵和壮勇磕头,请求他们奋发,可无人理睬,一哄而散。
最后他自己也被牙兵们裹挟,一路退回了华州,看着四散奔逃的百姓,裴虔晓得无力回天,他也没有颜面离开治所,决定吞金自尽。
在临终前,裴虔留下了一封家书,让仆隶带回长安,让他们不要有任何的停留,即刻向北奔富平、郃阳,他说赵怀安一定会带着勤王大军去龙门渡的,在那里去投奔他。
最后,看着仆隶奔走后,裴虔苦笑一声说道:
“从此天下事不可闻,大唐也将无力回天啊!”
临死之前,裴虔将一切都看得分明。
这一次朝廷丢了长安,和以往那些次再不同了,如今天下人心啊,再不属唐了!
念此,裴虔一把将手里的金子咽下,殉死于华州衙署内。
这是关内第一个为朝廷尽忠的地方官,可悲哀的是,也许是唯一一个。
……
此时,潼关南面,负责
界王小说提供了痴人陈创作的《创业在晚唐》干净清新、无错版纯文字章节: 第四百七十章 :失陷在线免费阅读。